| 當前位置: | 首頁 | > | 專題專欄 | > | 凝聚清廉力量 獻禮建黨百年 | > | 寧波紅廉印記 |

雙手被反捆,卻昂首挺胸、含笑赴死!1948年9月30日,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工人運動的領袖王孝和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而烈士最后的微笑,大義凜然的從容,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一組《大公報》記者拍攝的照片,記錄下王孝和慷慨就義的最后時刻。

聽聞敵人判處自己死刑時,王孝和含笑以對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在王孝和的家鄉,人們為他建造了一座先進事跡陳列館,陳列館位于寧波市鄞州區福明街道。走進陳列館,沿著盤旋的樓梯拾級而上,便來到陳列館的序廳。序廳由一尊古銅色雕像和浮雕組成。雕像整體高度為2.1米,雕像人物右手緊握,眼神堅毅,望向前方。這便是王孝和烈士。王孝和烈士雕像后面是一組浮雕,浮雕反映的是當時上海工人們在街頭抗議國民黨反動派以及資本家的場景。

陳列館的序廳
目光往右,就能看見序廳的主題字——“照亮信仰的微笑”。主題字之下,王孝和人生中的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一一呈現:王孝和(1924年-1948年)浙江鄞縣人。在上海勵志英文專科學校讀書時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4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由黨組織安排進楊樹浦發電廠工作。1946年,在上電工人九日八夜罷工斗爭中表現出色,當選為廠工會干事。1948年,當選為工會常務理事,為維護工人利益,不顧特務威逼,領導工人與廠方斗爭……
繼續往前,便是關于烈士生平的詳細介紹,分為尋根篇、榜樣篇、流芳篇三個部分。

陳列館的展廳
4月21日,由于叛徒的出賣,國民黨特務逮捕了王孝和,輪番對他施以酷刑,但他為了保衛地下黨的秘密和戰友的安全,頂住了敵人的兇蠻摧殘。1948年6月28日,上海高等特種刑事法庭判處王孝和死刑。9月30日在特刑庭上,王孝和義正詞嚴地對反動當局的野蠻暴行進行揭露和聲討。敵人擔心場面失控,強行將王孝和押赴刑場。在上海提籃橋監獄刑場上,王孝和在他戰斗的最后一刻,毅然狂怒地吶喊:“特刑庭亂殺人!”“特刑庭不講理!”“不講理的政府要垮臺!”年僅24歲的王孝和,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他向暴政宣戰、同獨裁抗爭的不屈意志。
1949年5月27日,號稱“十里洋場”的舊上海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11月5日,上海各界20000余名群眾在逸園隆重舉行王孝和烈士追悼大會。

陳列館展出的毛毯
在展出的物品當中,有一條舊毛毯。1948年4月,王孝和被捕入獄后身受重刑,妻子忻玉瑛將毛毯送到提籃橋監獄,給王孝和使用。王孝和犧牲后,忻玉瑛將毛毯取回,長期保管。1994年10月,她將這條毛毯捐贈給龍華烈士紀念館,經過專家鑒定,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
王孝和留下的珍貴遺產,還有在獄中寫下的家書。
在被捕后5個多月的鐵窗斗爭中,王孝和寫下了50封家書,平均3天一封,最短的53個字。臨刑前,他仍不忘在遺書中勉勵工友:“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奮斗!”

獄中家書
“以前,我心中的父親是位大義凜然的英雄,為了黨的事業可以犧牲一切。從這些家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生活、珍重親情、樂于分享的父親,即便身處鐵窗監牢,也是那樣的樂觀豁達。”退休后,王孝和的女兒王佩民帶著對父親家國情懷的感悟走上熒屏,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等節目的錄制。越來越多的人同王佩民一起,透過一封封紅色家書走近王孝和,追尋這位永遠年輕的革命先烈。
紅色家書是跨越時空的對話、直抵心靈的教育。近70年來,評彈、戲劇等反映王孝和家書的文藝作品迭出,蘊藏在箋札中的烈士形象日趨豐富立體,人們循著事蹤筆跡,從字里行間感悟家國情懷,在薪火相傳中汲取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