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 首頁 | > | 專題專欄 | > | 凝聚清廉力量 獻禮建黨百年 | > | 寧波紅廉印記 |

在余姚市陸埠鎮鐘山紅色主題公園內,矗立著一座雕像,戴著圓圓的眼鏡,手拿一本書籍,書生氣十足,這便是朱洪山烈士。底座上由浙江省委原書記薛駒同志題寫的“洪山精神,山高水長”,高度概括了朱洪山一生的英勇事跡,像大山一樣永遠存在被后人敬仰。

朱洪山,乳名朱琪,又名朱樹春,1917年8月生于慈谿縣莊橋(今江北區莊橋街道)更新村。少時因父親失業、母親病故寄養上海叔父家,讀完小學。從小性格倔強的他,凡是自己認定的事就要全力以赴,直到成功。小學畢業后,違背叔父要他棄學經商、繼承祖業的意愿,毅然選擇離開,賣報紙、當伙計,自己籌集讀書經費,在上海虹口棧業公會所辦的一所學校半工半讀。1935年起受到革命啟蒙思想,后回到家鄉,在鄞縣農村教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朱洪山受到抗日熱潮的鼓舞,離開故鄉踏上抗日征途。先至山西臨汾八路軍學兵隊學習,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3月,他在八路軍學兵隊結業后,先在麗水松陽古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特種工作團,做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不久,中共慈溪縣工委成立,朱洪山任縣工委委員。他以縣民教館等公開職務為掩護,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積極開展抗日活動。不久,因身份暴露,組織上決定他離開慈城。

圖為朱洪山的妻子徐健所寫回憶錄
1940年5月,朱洪山調到奉化壺潭,他以小學教員身份作掩護,興辦文化夜校,組織青年學習文化、傳授救國道理、教唱抗日歌曲,發動群眾同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救亡活動的行徑作斗爭。他不愧是一個共產黨員,在他身上時刻體現出黨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關心群眾的優良傳統。他將現代學堂的教育理念帶到山村,鼓勵更多孩子讀書明理,努力學習救國本領。他挨戶訪問,了解學生家庭境況,同情他們的疾苦,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給貧窮的學生代繳學費。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本身也不富裕的朱洪山得知學生沒錢做衣,小臉凍得發紫,便把自己的夾袍剪了一半給孩子御寒;在輪流到學生家吃飯時,他堅持不肯吃米飯,而與學生家里人一起吃玉米糊、糠菜。群眾稱贊說:“我們壺潭,從來沒有請到過這樣好的教書匠。”
1945年春,朱洪山升任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后勤部副部長兼政治處主任,參與組織和指揮浙東主力部隊進行反頑作戰。戰斗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在四明山區的許岙地區,浙東游擊縱隊圍攻殲滅田軸山部時,朱洪山率領的由100多名后勤人員和民工組成的運輸隊,突然遭到一股敵人的襲擊。他沉著指揮,果斷地架起機槍向敵人掃射,經過半小時激戰,敵人死傷過半倉皇逃竄,而運輸隊僅有三人受傷,隨后他迅速帶領部隊翻山越嶺,星夜兼程,按時把武器彈藥和藥品等運到了前線。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改編為蘇浙軍區第二縱隊之后,全縱隊12萬余人的給養發生困難,縱隊領導于是指派朱洪山全面擔負起籌糧籌款、保障給養的重任。朱洪山把籌糧款的重點放在做統戰工作上,爭取國民黨縣、鄉、鎮當局和上層人士,為抗日救國捐獻錢物。他組織起八個糧款籌集小組,每個小組開辟一個地區,在部隊駐地附近建立一個或幾個供應站、點,想方設法保障軍需物資供應。他還親率一個小組,時而化裝成商人出沒于商會、錢莊、布店,時而以國民黨地方官員身份進出于縣衙、機關,時而又裝扮成漁民活動在桃江、東海內的漁船上。籌集到錢款后,源源不斷運到部隊。一次,他們化裝成魚販,在嵊泗島上籌集到一批款子,正準備返回時,遇上海潮不能起航,攜帶的有限食物已吃光。雖每人身上都帶有一筆款子,可在被海潮圍困的日子里,朱洪山只動用兩個銅板,給有病戰士買了兩碗稀飯。他和大家一樣餓著肚子,背上沉甸甸的銅板、銀元和鈔票返回部隊,剛回到部隊便昏倒在地。這件事被縱隊政委譚啟龍知道了,贊嘆地說:“朱洪山真是難得的后勤干部,好管家呀!”

圖為位于洪山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朱洪山烈士紀念碑
“深山密林小公館,金毯鋪頂金條圍四邊,不動椅子自動桌,囫圇眠床沙發墊。長年不斷自來水,燒飯做菜不冒煙。不是無聊享清福,只為革命做‘神仙’。”
1945年10月,朱洪山任新四軍浙東留守處副主任,堅持四明山區的斗爭。這首快板詩,便是他在竹木柴草搭建的茅舍里寫就的。同年11月,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已經奉命北撤,四明山遭遇“圍剿”,留守的共產黨員只能隱蔽在艱苦的山區繼續斗爭。朱洪山選中了群眾基礎較好、地方黨員較多的孔岙作為立足點,在蘆雞岙的茅舍里潛伏。
雖說嘴上開著玩笑,戲稱這里是“公館”,將茅草和竹木當作“金毯”“金條”,把巖石當作“不動椅子”、膝蓋當作“自動桌”,但現實的戰斗場景非常殘酷。周邊是白色恐怖,還要及時疏散人員、埋藏物資、收回抗幣,必須時刻警醒,做到“點燈不漏光,講話不聲張,燒飯不冒煙,走路不留腳印”。
1946年12月底,敵軍的包圍越來越加緊,朱洪山的小分隊在深山冷岙無法生存,他率領部隊艱難地在巖溝壑間攀登、行進。12月29日夜間,他們到鄞西嬰湖鄉潘岙村,住在地方干部胡阿華家,不料被特務發覺。31日,敵人分三路包圍了潘岙。當時,正在屋前幫助胡阿華母親劈柴的朱洪山發現了敵人,他立即鳴槍報警,把敵人引向自己,其他隊員安全撤離。朱洪山一面還擊,一面撤退,不幸腿部中彈負傷,最后因眼鏡跌落迷路。為了不使黨的機密被泄露,他忍住劇痛,把帶在身上的文件全部藏好,舉槍自盡,壯烈犧牲,時年29歲。
抗日戰爭后期直至解放戰爭初的隱蔽堅持時期,朱洪山同志在慈南地區堅持斗爭,與四明山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人生的真諦就是為人民服務,為民族解放,為人類求幸福。”這一份年少之時立下的誓言,成為了朱洪山一生的信條,同樣也被當地的群眾永遠記在了心上。
為了紀念把生命融入四明山的朱洪山,當地人民政府將他戰斗過的地方命名為“洪山鄉”(后為陸埠鎮洪山村),他教過書的壺潭小學改名為“洪山小學”。1993年,洪山鄉政府投資建設了朱洪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處于山腰之間,碑前碑后柏樹成林,綠樹成蔭,有如革命事業長青,烈士永垂不朽。